智慧健康驿站开进邻里汇,助残、养老一个都不能少!
加强残疾人民生保障,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,优化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,体现出残疾人事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,徐汇区残联在巩固“十三五”工作基础上,按照“十四五”时期提出的“要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”工作要求,聚焦残疾人“三最”(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)需求,秉持“平等、接纳、关爱、助人自助”等理念,开拓创新、先行先试,在全市率先建成“智慧阳光康健苑”(即“残疾人康复健身点”),提升残疾人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今年5月,位于徐汇区长桥街道罗秀新村59号的智慧阳光康健苑正式启用,成为全市首家实现体育数字化转型、为残障人士提供运动健身、功能康复、社交娱乐等服务的空间,辐射了周边2公里范围内的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。今年9月份,智慧健康驿站开进了邻里汇,通过将助残服务与养老服务相嵌套,为更多的社区老年人带来了运动康健的平台。
在长桥街道邻里汇内,记者见到了正在进行锻炼的沈女士,11岁时因高空坠楼致残,沈女士已跟轮椅为伴四十多年,长期坐卧导致了身体腰腹部肥胖、便秘、睡眠等问题,通过社区康健苑每周三次,每次20分钟的无障碍轮椅律动机和上肢力量锻炼,目前她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。
“我觉得我的肌力上去了,要比以前好。我刚来的时候段速基本上只能做到5段,现在能做到7段,我能感受到自己的提升。我的精神方面感觉还不错,我觉得锻炼跟不锻炼人还是有点区别的,自己精神比以前好。”
沈女士告诉记者,她从智慧阳光康健苑开张第一天就成为会员,与康健苑一样,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,根据智慧化管理程序,通过运动监控的智能臂环检测,运动数据能够实时地反馈在信息平台之上,邻里汇内的康复功能不仅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,而且更加方便了。记者注意到,邻里汇内认知运动训练器、坐位全身垂直律动平台和垂直律动沙发等康复器材一应俱全,还有不少非残疾老年人正在律动沙发上进行放松缓解疲劳。
“我之前是在59号的康健苑锻炼得多一些,那里是5月11日成立的。这里成立之后,如果59号锻炼的人多的话我就会来这里,两边都可以锻炼。居民们都觉得很开心,一方面没有任何费用,另一方面就是离我们家很近,所以感受到在这个社区非常幸福,因为残联和街道对我们特别关心,为我们想得很周到。有了适合我们锻炼的器械,其实锻炼的目的就是健身,身体好的话我们就不会成为家庭的负担,家里负担更轻了,自己生活质量也提高了。”
徐汇区残疾人共2万7千余名,其中肢残达9千余名,区残联坚持“党委领导、政府负责、多方参与、群众支持”工作理念,结合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,找准残疾人突出需求,选取残疾人数相对多的长桥街道开展试点,以“三全”(即“全链条、全周期、全覆盖”)理念,建设残疾人“家门口”运动康复场所(即“智慧阳光康健苑”),体现对残疾人的格外关心、格外关注、格外关照。
据悉,长桥街道的残障人士有近3000人,是目前残障人士数量较密集的区域。残障人士存在运动量严重不足的情况,导致健康状况差、患病风险高、恢复效果慢。长桥街道作为区域试点街道,以“就近、便捷、综合”为原则,在核心小区罗秀新村设立社区康复健身点——智慧阳光康健苑,连同周边已建成的阳光之家、阳光心园、辅具服务社等形成残疾人康复的一体化服务。
“在这里残疾人朋友把它当成第二个家,大家在这里可以通过适残化的体育设备进行健康干预,所有的会员一人一档,建立好健康档案。根据他身体的情况,我们有专业的运动康复师会给他做身体的评估,推荐他适合锻炼的设备。”
记者了解到,从今年5月正式开放到10月底,智慧阳光康健苑已经建立会员健康档案130份,累计服务千余人次。残疾人群体通过康复训练,身体机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。长桥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目前,街道正在群众综合服务区域“邻里汇”开设更为便利的健身点,由此形成“以点成线,以线成网”的服务布局,方便小区残疾人坐着轮椅15分钟内到达开展康复训练,打造“15分钟康复圈”。
徐汇区长桥街道服务办副主任徐佳颖告诉记者:“我们之前第一个康复点是在罗秀新村的59号,周边当时有阳光心园、阳光之家和辅具服务社,也是一个属于残疾人一体化康复服务。现在我们为了更多的残疾人,以及社区更多的老年人可以享受这样的服务,所以我们把它嵌到了邻里汇里面,因为邻里汇来参加活动的老年人非常多,这样受益的群体面更加地扩大。”
下一步,徐汇区残联将联合民政、街镇等部门引导康健苑向残疾预防领域拓展,依托“邻里汇”这一社区综合服务平台,同步为残疾人和老年人服务,重点针对患有基础“三高”疾病的70岁以上老人,专项开展脑卒中后遗残疾的预防和康复,对已发生轻微脑梗或卒中的60岁以上群体重点预防再次卒中。
猜你喜欢:
记者:柴斌、施昱辰
视频:朱文喆、赵立崴、马观君
部分图片来源上观新闻、新民晚报
编辑:赵玥
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